终于,窗外白杨树的叶子被风卷走了最后一片,冬天真的到了,我又可以掰着手指每天盼过年了!这种心情从小开始,如今似乎已经成了惯性。尽管我现在居住的都市里,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早已花样翻新,但不知怎的,我依然眷恋那个我出生、成长的小县城,依旧怀念那种人们为过上一个丰盛的春节,一进腊月便手忙脚乱的情景……
我的家乡——安徽省阜南县,是古老的中原要塞——颖州之地。作为华夏文明的腹地,这里的民间礼俗众多。不论岁时节令、婚丧嫁娶,还是人生礼仪、民间游艺,这里都有如此这般、那般的讲究。但在我粗陋的记忆中,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春节的“吃”!
从记事至今,我感觉,家乡人最讲究的就是食俗。所以,春节前人们见面互道的第一句话便是:“年办得怎么样了?”亲朋好友之间互送的年礼,也都是食物,尤其是要送鱼,据说此举意味着“年年有余(‘鱼’的谐音)”、大吉大利。几乎每家都会受到这样的“鱼”礼,而且受到的鱼越大,主家人就越高兴!如此的礼尚往来,经常会有大量的鱼被闲置家中,于是人们便将它做成腊鱼,晾在自家门口。我记得,每次过春节前,从头年岁末腊月二十三的“小年”开始,每天晚上,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仍然会不辞辛劳地投身到各自的厨房,为过年的食物继续操持。春节那几天吃的席面,大多要做成“半成品”预备起来,而且凉菜、热菜、蒸菜和炒菜的数量都要讲究,一般要成双数。
在众多菜品中,我最钟情的、也是最有当地特色的,就是凉菜中的“蹄花”和“蹄冻”了!也许是童年的情结吧?每年的那个晚上,我都会在自家厨房的角落里,强忍着睏意,坐在黄黄的、温暖的灯光下,裹着一团白色的雾,看着父母在做那两道我向往了一年的菜。妈妈用一块极干净的纱布,把炖得烂烂的猪蹄从清汤中捞出,剔掉骨头后,用纱布将肉轻轻包在一起,然后用力地按压肉包,直到它们被压成结结实实的四方块,一道名为“蹄花”的菜便大功告成,只待切片食之了!而此时,炖猪蹄的汤也已逐渐凝固、风凉,自然成了另外一道爽口的小菜,也就是“蹄冻”了。有些人家还会在汤里加上些蛋花和菠菜,但我觉得,这样一来,蹄冻就失去了那种乳白、透明的质感了。
到了腊月二十八、九,席面的菜准备得差不多了,另外一类“年货”——用“糖瓜”粘的几样甜点(用来招待拜年客人的)——又要开始做了!这与北京等地“二十三,糖瓜粘”的节令风俗,略有时间上不同。这类甜点的制作材料,除糖瓜之外,还包括爆米花、炒米、花生和芝麻等4种。也是在同样的夜晚,吃过晚饭,人们忙着劈柴烧火。因为熬糖瓜要用大火,煤炉的火力显然是不够用的!等糖瓜完全融化后,再把炒好的芝麻、花生等材料分别放入锅中,并趁热把它们压成长方形,四种不同名称的糖就做成了。当然,切糖块的技术也是十分考究的,要在糖品温度合适的时候下刀,火候掌握不好,糖是切不成型的。此外,自己炒的花生、瓜子是不可少的东西!遗憾的是,现在节日里吃的花生、瓜子,全都是从超市成袋买回来的。但无论怎样,人们依旧会在客人到来之前,拿出平素舍不得用的、最漂亮的盘子,将瓜果、点心连同自己的盛情一起装到盘子里,和盘托给每一位上门做客的贵宾。客人一般分成两种,一种是亲朋好友,一种是邻居、同事。同事来拜年可以空手而至,只送上自己的祝福;亲朋好友则必须拎上礼物,以示心意,礼物也不外乎酒水、食物之类的东西。主家必须留拜年者吃饭,招待的席面也须符合来访者的身份,等等。
总之,这就是我家乡的人们,他们一代代地延续着这样的食俗。虽然时间在推移,一些传统的食俗样式在发生着细小的变化,但人们对春节的热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变。或许是因为,春节是中国人心仪的日子,是除旧布新的日子,人们赋予了它太多的依托与期许;或许,它还可以给忙碌了一年的身心以某种灵魂深处的喘息与慰藉,人们可以在又一个新的开始中为自己祈祷一个更美好的前景!
每当我看到父母因忙碌而疲倦、又带着充实的脸,心中总是充满了难以诉说的情感……
望着窗外那棵已落尽叶子的白杨树,我依然期待着春节的及早降临,期待着自己拉着行李箱,出现在父母面前的那个瞬间……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